福州大学“三链融合”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
2025春季福州大学厦门专场招聘会现场
一是超前布局,构建职业生涯指导链。推动就业、专业、思政教育深度融合,实施低年级学生以课程教学为重心、高年级以生涯实践探索为主导的生涯教育培养模式,组织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延展活动,致力于就业教育从入学到毕业100%全覆盖。二是多维协同,构建就业岗位供给链。精准对接岗位需求,深入实施访企拓岗行动,打通地方政府、行业协会、专业机构、兄弟院校和学科专业组织壁垒。精细化组织招聘活动,打造学校、学院、学科联动的“5+N”就业供需协同生态,实现由“送岗到人”到“送人到岗”的转变。已面向2025届毕业生举办各类招聘会521场,提供岗位10万余个,就业岗位供需比达9.5:1,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率超80%。三是数智赋能,构建就业服务创新链。引入“就业驾驶舱”智能服务系统,建立岗位与职位“双归集”机制,年均归集岗位信息5万个、求职信息1万余条;构建“人才数字地图”并提供全流程数字化指导服务,实现简历一键生成、求职地图精准导航、匹配岗位精准推荐,服务覆盖率超90%;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反馈机制,编制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》,持续优化就业服务流程,推动形成“招生-培养-就业”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。
福建师范大学多举措推进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
福建师范大学第22届体育节暨第60届田径运动会开幕现场
一是强化思想引领。拓展“第二课堂”思政协同育人功能,开设民族共同体相关课程,开展专题教育142场,举办“共绘民族画卷 传承文化瑰宝”知识竞赛、民族团结青春歌会等各类文体活动8场,营造各族师生团结友爱浓厚氛围。二是强化交流融合。举办少数民族学生经验分享会,招募优秀学生党员、学生干部担任“朋辈辅导员”,着力在思想交流、生活帮扶和学业辅导等方面结对互促,开展朋辈学生学习帮扶137场。三是强化资助关怀。设立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勤工助学岗位30个,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支教、义卖等志愿服务活动26场,发放各类助学金84.92万元。
福建理工大学四举措抓实教学质量建设
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25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(福建站)在福建理工大学旗山校区举行
一是创新顶层制度设计。出台教学质量管理文件15份,树立全过程、全链条、全要素质量管理意识,构建教学质量建设长效机制。二是强化专业认证评估。以专业认证评估作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,凝聚外部评估与校内评估工作合力,全面践行OBE理念,不断拓展工科专业国家级认证评估成果,1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。三是聚力数智改革创新。建设智慧云教室听巡课系统、智慧评价管理系统等系列化平台,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一体化实时跟踪。自主研发达成评价系统,实现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数字化。四是打造名师课堂品牌。开展“匠心筑教”名师课堂系列讲座21期,覆盖教师1550人次,不断强化专业化、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。
泉州师范学院“三个聚焦”抓实毕业生就业工作
“泉师·我的育人故事”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交流会
一是聚焦机制优化。落实就业“一把手”工程,完善“校领导分包学院,二级学院领导分包专业,系主任、导师、班主任分包学生,辅导员全程指导”工作机制,一周一分析、半月一调度,形成多主体协同联动的“大就业”工作格局。二是聚焦稳岗拓岗。校院两级领导、专业(系)主任走访企业200多家,开展线上线下招聘、宣讲100多场,举办“就业育人”活动100多场,发布就业信息200多条,提供岗位近2万个。建立重点用人单位库,稳固合作关系,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、高品质就业岗位。三是聚焦指导帮扶。建立困难毕业生群体“一人一档”“一人一策”帮扶台账,开展“一对一”帮扶,累计为844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168.8万元。开设“寻访校友足迹,榜样引航青春”专栏,举办“宏志助航计划”培训班,为200多名校内外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能力提升培训,助力困难群体顺利就业。
三明学院三举措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
2025年三明市“书记市长送岗留才进校园”招聘活动在三明学院举行
一是完善机制保障。落实就业工作“一把手”工程,建立以校党委会、校长办公会“强部署”,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“重推进”,二级学院工作队伍“抓实施”三级联动机制,推进就业工作。二是抢抓关键节点。充分用好相关网络平台资源,联合开展寒假实习、IT信息类专场招聘等线上双选会活动共4场次;开学后抢抓黄金期、关键期,大力开展春季现场校园系列招聘活动,超1300名毕业生参加,达成就业意向400多人次。三是加强专项服务。举办专项选调生时政系统精讲班、公务员考试菁英培训专班2期,课程指导覆盖353人次。开展创业指导服务,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竞赛提质。建立脱贫家庭、低保家庭、零就业家庭、残疾等重点毕业生就业帮扶台账,实现“一对一”精准指导。
莆田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助力营商环境提升
全国金银珠宝工艺与商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湄职院成立
一是强化教育服务保障。实施“教育入学一件事”,简化入学证明材料和办理流程,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96.81%。二是优化教研片区布局。将原有75个教研片区、共同体优化整合至49个,选配54个市级领衔名师为挂片名师,辐射带动692所成员校,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。三是深化产教融合赋能。新开设首饰设计与制作、医学检验技术等7个专业,成立全国金银珠宝工艺与商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、莆田市服装鞋业产教联合体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。
南平市“三强化”保障中小学生
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
武夷山市崇安小学的学生在课间开展跳长绳活动
一是强化制度保障。印发实施方案,保障体育课开齐开足;各县(市、区)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,细化方案保障落实;实施中小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,加强家校合作。二是强化条件保障。补充专职体育教师55名,兼职教师200余名,对试点学校专兼职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员开展全覆盖培训。2024年共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完善体育设施设备,改善学生运动条件。三是强化督查保障。建立“校-县-市”三级督导机制,将体育课程实施纳入政府履职考核,实行课表备案核查制度,并向社会公布社会监督电话、邮箱,严查“阴阳课表”,保障运动时间。
简报投稿邮箱
jytbgs@fjsjyt.cn
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、福建省教育厅新闻中心
排版 | 王心凌
来源 | 厅办公室